國畫大師齊白石成名后,有人問他何以從一介木匠成為一代名家,他答道:作畫是守靜之道,涵養(yǎng)靜氣,事業(yè)可成。作畫如此,做人做事亦是同理。先哲有言:“恬淡為上,勝而不美”“靜以修身”“非寧靜無以致遠”。靜,是內心和諧的胸懷氣度,是修身養(yǎng)性的精神追求,是厚積薄發(fā)的成功之道,更是人生與事業(yè)的美麗風景。
“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問君何能爾?心遠地自偏。”這是心靈的平靜。身處一個行色匆匆的時代,有人不安,坐臥不寧;有人隨俗,與世浮沉;有人惶恐,患得患失。原因就在于失了靜心。越是在繽紛變幻的社會里,倘若越能善養(yǎng)靜氣,超然于物外,游離于世態(tài),讓焦慮的心境平和灑脫,使發(fā)熱的頭腦安然冷靜。那么,必能入得另一重境界,喧鬧之地也可心平如水,是非之場也能豁然超俗,煩惱之事也會從容處之。
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”這是品質的純凈。古人把靜與凈視為同義,二者境界亦自有高格,又互相融和。人們多借此以寓意人生,不僅要有致遠的志向,而且須有高潔的品德。當面臨音之魅、色之炫、名之耀、利之誘時,能秉持淡泊心態(tài),蕩去塵世濁物,守護心中凈土,冰清玉潔不染,始終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是謂守靜更得凈。
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寫半句空。”這是成事的寧靜。一個人在他心境安寧、心無旁騖時,才會使心力、靈感、潛能得到最佳發(fā)揮。當他孜孜以求時,也方有那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。古往今來,“成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。”勾踐因有臥薪嘗膽的默默堅守,才有重整山河的輝煌。司馬遷因有忍辱負重的默默砥礪,才有厚重汪洋的華章。曹雪芹因有十年嘔心的默默耕耘,才為后人留下不朽名著。在這個意義上,守靜以韌,謂之定。多養(yǎng)靜氣,能增定力。
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,各級干部處在時風流變的交匯處,面對紛繁聲色物事容易炫惑心神。一些人因缺乏那份淡泊寧靜,往往心馳神蕩而誤入歧途:或急功近利,患了“政績焦慮癥”;或投機取巧,夢想“立馬有大運”;或聲色犬馬,淪為精神退化者;或利欲熏心,深陷泥潭不能自拔。可以說,有沒有靜氣,能不能守靜,善不善養(yǎng)靜氣,不僅決定了干部的品格與境界高下,也決定了他們能否干成事、干多大事。
靜源于心,心必有志。古人云“志不立,如無舵之舟,無銜之馬,漂蕩奔逸,終亦何所底乎?”對今人言,志就是信念。信念不移而能凝神,凝神而能氣定,氣定而能守靜。善守靜者,心寬似海,心明如鏡,心堅如鋼。而當誘惑和逆境如疾風襲來時,只見草木扶搖,我似泰山不動。
安得靜心有洞天。人生在世與干事,如能達而不狂,富而不奢,挫而不躁,功而不驕,成而不怠,定會進入別有情境的一方“洞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