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怖,投下陰影,多數(shù)人會躲避。恐怖主義,以殺傷平民為手段,以散播恐怖為目的,個體難以抗衡。3·01事件,昆明所承受的一切,傷痛和悲哀,同樣屬于所有人。
昆明3·01事件,觸發(fā)一次震動,喚醒更多警覺。
恐怖主義、恐怖襲擊,如果沒有身臨其境,難以感受那種邪惡,難以激發(fā)那種憤恨。昆明事件過去7天,思緒理應明晰:恐怖襲擊目標可以是你、可以是我,是任何人,恐怖主義是人類公敵。
幾個月前,與一名美國姑娘聊天,得知她來自美國東部城市波士頓,話題自然轉向去年3月25日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爆炸案。姑娘大學畢業(yè)不久,先前跑馬拉松,只是去年沒有參加比賽。
談及馬拉松賽事遭遇恐怖襲擊,她說一直不敢相信,不敢想像。至于今年會不會返回波士頓,參加馬拉松比賽,以示支持、顯現(xiàn)對恐怖主義不屈服,她說“沒有想好”。依口氣推斷,她不會回去。
恐怖,投下陰影,多數(shù)人會躲避。恐怖主義,以殺傷平民為手段,以散播恐怖為目的,個體難以抗衡。
當恐怖成為政治暴力工具,而且與特定宗教極端主義合流,形成特定意識形態(tài),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,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國家以及其他幾十個國家、包括中國近鄰面臨嚴峻威脅。
恐怖襲擊,得手或未遂,沒有哪一次完全相同。所以,防范恐怖襲擊,任何人、任何機構無法確保一定有效。就像波士頓人不會預料自己城市遭受襲擊一樣,昆明人不會預見恐怖分子會持刀殺向火車站乘客。
恐怖主義,迄今為止,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9·11事件動用民航客機,英國倫敦7·7事件使用自制炸彈,一些未遂襲擊企圖涉及獲取大規(guī)模殺傷性武器,以往反恐教訓和經驗肯定有用,卻在特定場合未必實際管用。
昆明事件,暫且不必與其他國家恐怖襲擊事件作性質和程度比較,不必議論襲擊者與傷亡者數(shù)量比例,慎言民眾在特定場合下是否應該自發(fā)抵抗,而理應讓國人同仇敵愾,認知恐怖分子無視自己生命、進而敵視他人生命特質,認清政治暴力與社會沖突以至族群爭議差異。
2009年,7·5事件,一位同事來自事發(fā)城市,家人在那里執(zhí)法部門工作。恐怖分子施暴,民眾傷亡慘重,執(zhí)法部門全勤出動,所有人承受體能和心理壓力,那名同事顯現(xiàn)焦慮。其他同事所能做的,是讓這名同事向家人轉達問候,電話傳遞信息:在反恐最前沿值守,是為所有人值守。
2014年,3·01事件,昆明所承受的一切,傷痛和悲哀,同樣屬于所有人。相關報道見16、17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