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澎湃新聞報道,近日,“安徽亳州一中8名學生集體放棄清北”的消息獲高度關(guān)注。針對網(wǎng)友質(zhì)疑的“8名學生高考成績未達清華、北大錄取分數(shù)線,何談放棄”,8月18日,亳州一中校長謝啟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此前媒體報道的亳州一中8名學生放棄清北的消息有不完整之處,張金宇、袁梓淇兩名同學是有機會上清華的,另外6名同學有望上北大醫(yī)學部,但“他們除非想學醫(yī),否則也上不了北大”。
在清華北大相繼出面“辟謠”,明確表示“僅1人達到清華理科分數(shù)線”的情形下,謝校長所謂的“報道不完整”,很難自圓其說。這樣的文字游戲,顯然無法掩蓋虛假宣傳之嫌疑。
面對這樣的“反轉(zhuǎn)”,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亳州一中被“打臉”了。
“在尊重學生意愿面前,學校不能為了評比、為了聲譽、為了附和大眾,用感恩母校的方式來‘綁架’學生填報志愿”“學校不僅教會了他們知識、能力、素養(yǎng)等,還教會了他們清晰規(guī)劃未來的能力。除了尊重他們的選擇外,學校更多的是祝福和自豪” ……
這些曾令人由衷贊嘆的“豪言壯語”,轉(zhuǎn)瞬之間便成了“反戈一擊”的利器,把自己的臉打得“啪啪”作響。“機關(guān)算盡太聰明,反誤了卿卿性命”。本想通過打個擦邊球給學校“長臉”,沒想到卻被揭了老底。
學校被“打臉”固然咎由自取,但透過個案,更應該看到其背后凸顯的理想與現(xiàn)實矛盾。事實上,亳州一中的做法并非個例,不乏有學校煞費苦心地在自我宣傳營銷上大做文章。所不同的只是亳州一中的“玩笑”開大了,其他學校的分寸感拿捏得比較好而已。
從起初的一邊倒式稱贊到“反轉(zhuǎn)”之后的備受嘲弄,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。對于清華北大,公眾存在著一種矛盾心態(tài):一方面心向往之,另一方面則希望能不要唯清北是從,打破“清北獨尊”實現(xiàn)百花齊放。亳州一中的“炒作”之所以“成功”引爆輿情,正在于其瞄準了公眾的這種心理狀態(tài)。一旦被發(fā)現(xiàn)“作弊”,除了學校被“打臉”,滿心贊嘆的公眾也同樣被狠狠打臉,其反噬也就來得特別猛烈。
囿于諸多因素,“不唯名校”、打破“清北獨尊”,依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(tài),現(xiàn)實情況是大家對名校趨之若鶩。名校通常代表著更高的教學質(zhì)量和更充裕的資源機會,想上名校本是人之常情,不僅無可厚非,而且值得鼓勵。但問題是,一旦非名校不上,這樣的執(zhí)念極易滋生問題。于個體而言,很可能會“只選貴的,不選對的”;于學校而言,則會被“清北率”之類的指標所綁架。虛假宣傳或許還是小事,一旦陷入教育錦標主義的窠臼難以自拔,更是罪莫大焉!
從某種意義上講,我很理解亳州一中的“無奈”。這樣說當然不是要為其虛假宣傳辯解什么,只是想指出一個很多學校都面臨的嚴峻現(xiàn)實——如果不是“逼良為娼”,學校何以淪落到挖空心思宣傳的地步?如果不是整個社會習慣性地盯著清華北大,如果不是地方政府以名校作為考核學校的重要指標,又怎會鬧出這樣一出大笑話?
對于這樣的前車之鑒,所有學校當然都要深刻汲取教訓。但很多事情,僅僅批評責罵學校是于事無補的,如何給學校松綁,創(chuàng)設(shè)相對寬松的教育氛圍,切實化解理想與現(xiàn)實之間的矛盾,可謂任重而道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