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丁琪
關于類似于“老人摔倒眾人扶還是不扶”等一些原本不應成為問題的話題,在如今各種看法、不同觀點的眾說紛紜中,不僅成了代表道德淪喪、互信缺失的最大社會問題,同時也成為觸碰我們心底最柔軟部分的哀傷。由此所帶來的世態(tài)無助感、內心孤獨感、人情悲涼感,更進一步激化著我們對人對事的麻木、論情論理時的漠然。
道德互信的缺失,源于我們未曾妥善保管我們自身的道德自信。
將倒地的老者攙起,為跌倒的幼兒撫傷;向弱者伸出援手、為病者提供救助……這些基于尊老愛幼、救弱濟貧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道德理念之上的美德,如今由話題變?yōu)椤皢栴}”。于是,老與幼身體的不慎跌倒便不僅僅是一次跌倒,卻成了人們思想境界滑坡的預示;弱與貧者生活的不堪也不僅僅是一種不堪,更反映著社會價值失衡、人際倫理建樹的歪斜。這些讓我們議論紛紛,或大搖其頭或義憤填膺、或歇斯底里或指手畫腳的不堪,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伴隨著各地時有發(fā)生的“人倒地扶不扶”事件而不厭其煩地進行著輿論重復而不見絲毫改進,細究其因,原因其實在于我們每個人,在于我們習慣于“人云亦云多于個體反思、事不關己大于冷靜思忖”的態(tài)度,以及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般置身度外、袖手旁觀的詭異內心。
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,其間有很大一部分在于“我們”這個群體作為輿論個體的推波助瀾。比如最近發(fā)生的“由被撞大媽訛人到老外肇事罵人”的網絡事件。之所以把此事稱之為網絡事件,主要在于事件本身前后的大逆轉。這種逆轉,可謂“成也網絡、敗也網絡”。一個無良記者發(fā)布的無良信息,成為國人痛罵國人的由頭,其罵聲之酣暢、其自我標注的道德標桿之高、其自我拔高個體道德高地時之淋漓,底氣源自“與己何干”的認知。面對陰暗和乖張,我們每個人都及時地搖身一變?yōu)榈赖麓匀耍覀兛梢圆挥嫼蠊刂櫫R、生龍活虎地指責、義憤填膺地揭批、大張旗鼓地痛恨,完全沉浸在自己給自己標榜的一個虛幻的道德世界中,不僅毫無意識甄別事件本身的可信度,更毫無能力去管住自己一張自我標榜的嘴。于是,那些被杜撰出的惡的人性和被刻意詆毀的良知,就這樣被我們的自說自話和一廂情愿不斷放大。所以說,人云亦云、跟風而上的各種宣泄僅僅是滿足我們自封“道德天使”的表現(xiàn)形式,而這種宣泄,一方面只能表明我們面對道德自律時的“局外人”態(tài)度,另一方面也恰恰代表著我們在審視自身道德信仰時的自信缺失。胸大的人從不擠溝,正是這種充斥著叫囂、標榜和宣泄的“刻意”,催生著類似于“人倒扶不扶”等各種吊詭社會問題的發(fā)酵。將自身虛偽地置于虛幻的道德高地,其實是在昭告本身是個“愛無力”。
輕信與盲從前提下的道德自信缺失,進一步催化著社會道德互信的迷亂。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取決于每個社會個體的自信。自我標榜前提下的道德賣乖和覬覦社會心態(tài)下的道德消遣,“成就”著“人倒扶不扶”的怪誕疑問。在這聲聲問中,我們依然看到了跪地對跌倒老人施救的“白衣天使”、依然看到了理性撥打120救人于危難之中的陌路人、依然看到了將幫扶他人視為己任的不同年齡段的人……所以說,請保留支撐我們相信和互信的道德自信,因為,導致一個社會人心動蕩的從來不是負面新聞的多寡,而是這些負面新聞之所以泛濫、不斷層層發(fā)酵的內在原因。
(來源:齊魯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