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位本職做科研業(yè)余寫小說的高校青年教師成了網紅,尤其在高考考生填報志愿之際,這樣的事例或許更具啟迪意義。
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環(huán)境工程學院材料系副研究員傅力老師,是一個戴著小圓眼鏡,看起來很文氣,乍一看像人文研究者的大男孩,他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內小有成就,目前已經發(fā)表SCI期刊論文30多篇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個沉迷于實驗的科研工作者,名下已經有《新世界的貓》《十七年蟬》《澳大利亞簡史》等近十本公開出版的書籍,這些書的內容跨度很大,有青春長篇小說,有怪異短篇集,有通俗國別史,也有輕松科普文。
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”,在不少人印象中,搞科研的理工男似乎都是一本正經,甚至是有些索然無味的。試管與小說竟然可以兼得,確實令人有些驚詫,從這個意義上講,公眾對傅力老師的關注,多少折射了長期存在科學教育與人文藝術割裂的現(xiàn)實。這導致在生活中有很多理工男只會編程、寫代碼,缺乏樂趣,一些文科生則缺乏必要的科學素養(yǎng)。
其實,科學與人文藝術是可以美妙地融會貫通。愛因斯坦是一個優(yōu)秀的小提琴手,達·芬奇熱衷于研究永動機,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還是一名詩人,中科院科學家唱搖滾版《將進酒》,令網友感慨“科學家原來也可以這么感性,古詩詞可以那么迷人!”
科學在左,人文在右,人文中擁有科學基礎與科學珍璞,科學中含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內涵。從根源上審視,兩者無疑是相通的,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科學與人文,更是殊途同歸的。人文學科在不斷注入科學研究方法后獲得長足進步,而科學發(fā)展也離不開人文底蘊。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學研究,不僅是冷冰冰的,而且容易偏離方向,乃至禍害世界。
誠如傅力老師所言:“我小時候養(yǎng)成的對世間萬物都好奇和長期觀察小動物的習慣,和后來文學創(chuàng)作形成的極致細節(jié)處理能力,為我現(xiàn)在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多靈感和工具。寫小說雖是副業(yè),但與我的科學研究相得益彰,試管與小說可以兼得,這樣的生活很酷。”他表示搞研究的靈感,很多都來自自己的人文閱讀與創(chuàng)作體驗,這成了他的“獨門絕學”。
從根本上說,宇宙是一個整體,并沒有物理的宇宙、生物學的宇宙、化學的宇宙、藝術的宇宙、科學的宇宙,所謂的科學、藝術、人文,其實是人為的分割。廣義地說,科學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,有人稱之為科學的文化功能;當我們區(qū)分科學素養(yǎng)和人文素養(yǎng)時,不能忽視它們緊密聯(lián)系互相滲透的一面。
科學求真,人文求善,至真者必然至善,至善者必然至真,學科可以有分野,真善美的追求理應是其共同旨歸。學文科的不妨關注下AI、高科技,增添自身的科學素養(yǎng),學理科的也不妨換換腦子吟誦一下古典詩詞,一番吹拉彈唱,不僅可以緩解科研上的壓力,說不定還會迸發(fā)出新的靈感。
科學研究與人文創(chuàng)作相得益彰,人文與科學互通,精準觀察與浪漫想象兼而有之,這樣的生活不僅很酷,而且美美的。
高考成績業(yè)已揭曉,考生們面臨填報志愿的重大時刻,圍繞選擇什么專業(yè),常常考量再三,舉棋不定。如果明白了試管與小說可以兼得的道理,還有必要糾結不已嗎?漫畫/陳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