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各地高校的1622名大學生發(fā)起關于“大學生假期和父母相處情況”的調(diào)查。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顯示,85.02%的大學生都曾有過假期被父母嘮叨的經(jīng)歷,47.23%的大學生嘗試和父母溝通,希望增進相互理解。(1月20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無論是在外求學的學子還是在外務工的游子,絕大多數(shù)人會選擇回家陪父母過年。但是,不少年輕人對于回家面對父母,既期待又擔憂,比如適婚人群會面臨催婚壓力。即便是非適婚年齡的大學生,也因為某些行為難入父母“法眼”而被嘮叨。
對此,學子也好游子也罷,對父母的“嫌棄”或者嘮叨要予以理解。因為不僅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存在很大差異,而且兩代人長時間分開生活后行為習慣也會大不相同。當不同類型的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,互相不認同乃至矛盾摩擦就會在所難免。
令人欣慰的是,近九成大學生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,32.27%的大學生曾嘗試和父母交流,32.64%的大學生認為父母說得有道理。年輕人的理解和行動有助于避免與父母發(fā)生不愉快。不過,總會有一些年輕人因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滿父母嘮叨。
年輕人放假回家被父母嘮叨其實是一種幸福,只有意識到這一點,年輕人才能理解、包容父母的嘮叨,繼而才能避免兩代人之間因瑣事造成的矛盾。否則有的人輕則躲避父母嘮叨,重則抵制父母嘮叨,都給自己的假期留下不愉快的回憶。
為何說年輕人被父母嘮叨是種幸福?首先,父母嘮叨孩子是出于一種獨特的善意。即只有父母才會嘮叨自己孩子,其他人的嘮叨,花錢也未必買得到。即便父母嘮叨的話不正確,年輕人也要理解并委婉溝通,因為父母嘮叨孩子根源是“愛之深”。
其次,聽父母嘮叨的機會并不多。如今,很多家庭處于地理上的分割狀態(tài),即父母與孩子各自生活在不同地區(qū),平時難得一見,只有春節(jié)才能相聚。而且,父母是日漸變老的,還不排除疾病等意外情況,如果今天不珍惜父母嘮叨,將來或許會后悔莫及。
其三,嘮叨是父母的一種溝通方式。年輕人春節(jié)回家,有的人走親訪友,有的被手機“綁架”,真正陪伴父母的時間很有限。另外,兩代人溝通很難有共同語言。于是,一些父母嘮叨孩子,并不是看孩子不順眼,而是尋找各種理由與孩子交流。
年輕人要讀懂父母的嘮叨,把這種嘮叨視為父母愛意的表達,看成是家庭教育的延續(xù)。雖然很多年輕人是知識分子乃至高知分子,但某些基本生活習慣如晚上熬夜、白天睡懶覺等,并不利于個人健康成長,父母嘮叨是一種必要的糾正。
當然,為人父母者也要改變自己的嘮叨習慣。雖然嘮叨是出于善意,但讓孩子感覺到不適,效果也許適得其反。所以,父母也要繼續(xù)學習如何當父母,對年輕人某些行為習慣要理解和包容,即使孩子的行為超出容忍底線,父母也要簡單委婉表達意見。
今年寒假,多數(shù)高校放假天數(shù)在三四十天,務工人群放假七八天或者十幾天,無論是父母去嘮叨孩子,還是孩子聽父母嘮叨,其實時間都很有限。如果兩代人都轉(zhuǎn)變觀念,互相理解和包容,這樣的假期就能多一些愉快和溫情,少一些矛盾和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