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年,毛澤東同志在廣州主持農(nóng)民運動講習所時,曾與柳亞子前往“妙奇香”茶館敘談。多年后,柳亞子贈毛澤東詩曰“云天倘許同憂國,粵海難忘共品茶”,毛澤東追憶往事,頗有同感。于今讀來,令人生發(fā)對品茶的無盡況味與感悟。
確然,中華茶文化意蘊深厚,以茶為生、以茶修為、以茶聯(lián)誼、以茶論人、以茶入藝、以茶作畫、以茶興文、以茶施禮,可謂茶中有品,茶中有人生。陽春三月,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,以茶和酒喻義東西文明的兼容共榮。“茶的含蓄內(nèi)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、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。但是,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,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,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。”品茶到了這個層次,可謂道。
茶之本,乃是儉。居家度日,粗茶淡飯;日常待客,清茶一杯;聚親會友,茶伴敘情;百姓養(yǎng)生,以茶為要。此皆為茶事的儉樸內(nèi)涵。《茶經(jīng)》曰,茶“為飲,最宜精行儉德之人”。古往今來,因儉而興、因奢而衰的世事映鑒: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”。以儉治身則身無憂,以儉治家則家常殷,以儉治國則國必興。
茶之性,乃是潔。茶質不容濁物浸染,正如唐代韋應物詩云“性潔不可污,為飲滌塵煩”。茶與水不可分,但不與污水為伍。以純凈山泉浸泡,不僅讓茶色呈碧葉金湯,而且使茶味甘爽入心。人品如茶品,倘德性高尚、潔身自好、志向遠大,方能胸懷淡泊信念,蕩去塵世污物,冰清玉潔不染,守住心中凈土。
茶之功,乃是醒。《茶詩》曰“最是堪珍重,能令睡思清”。提神醒腦、解毒祛邪是茶之功用。當頭昏腦漲時,喝杯清醇好茶,便覺神清氣爽;當百思不解時,一口濃茶入肚,每每頓生靈感;當煩事鬧心時,靜心慢慢品茶,立可舒心暢情。人生在世,外界精彩,誘惑甚多,頗易昏志。若有茶之“醒”功,在五彩繽紛的世相面前,方能心智不迷、方寸不亂,消除見名爭之、見利奪之、見色趨之的昏沉與痛苦。
茶之境,乃是靜。古代,茶禪相融,高雅品茶與坐禪修行的情境,可以異曲同工。當環(huán)境幽靜、心地安寧時,方可品出茶之韻味,悟出茶之意蘊。品茶是融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修身養(yǎng)性方式,故古時志存高遠的士人名流,往往“心注一境”,寧靜致遠,把茶當作一杯心泉,喝的是一種“性靈”,養(yǎng)的是一種精神,求的是一種境界。
當今時代,物欲橫流、思想多元、世相紛呈、人心浮躁,已成為一種社會現(xiàn)象。在干部隊伍中,揮霍公款、揮金如土者有之;自甘墮落、同流合污者有之;問卜占卦、迷信鬼神者有之;急功近利、投機取巧者有之。凡此種種,皆失“儉、潔、醒、靜”之品。若能品茶而悟道,永葆茶之“本”、戒奢而求儉,修煉茶之“性”、戒污而修潔,砥礪茶之“功”、戒昏而取醒,升華茶之“境”、戒躁而養(yǎng)靜,為人從政豈會失了本真?
茶中有真意,為官當有品。讓崇“儉”成為興業(yè)的品行,喜“潔”成為做人的品質,善“醒”成為做官的品性,守“靜”成為成事的品格,必能磊落光明、快意一生。
(歡迎讀者熱忱投稿,來稿請投:rmrbltan@163.com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4年06月27日 04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