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史需要情懷,學史折射境界。通過歷史來尋求內(nèi)心信仰、明確前行方向,正是歷史素養(yǎng)的真諦所在
“欲知大道,必先為史”。從五千年文明史、百余年近代史闡述“中國夢”,以“徙木立信”論八項規(guī)定的作用,借“霸王別姬”說不良作風之害,引“治大國若烹小鮮”思為政之道,重申二戰(zhàn)教訓明世界和平之要……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等領導同志在治國理政實踐中,展現(xiàn)出寬廣的歷史視野、深邃的歷史眼光。
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,讀史以明智、知古而鑒今,不斷增強歷史素養(yǎng),同樣是修身勵志、謀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內(nèi)在要求。
馬克思曾經(jīng)說過: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——歷史學。歷史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形成、發(fā)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,是最好的老師。古往今來,一切有為的治理者都明白“不知過去,無以圖將來”的道理,一代代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人更是把通曉“從孔夫子到孫中山”、以史為鑒開辟未來作為政治自覺。對領導者而言,工作綜合性、系統(tǒng)性強,必然要求學習多方面知識,其中歷史是必修課。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,領導干部都應該讀點歷史,才能開闊視野、加強修養(yǎng)、提升能力。
歷史是一面鏡子,不僅鑒照過往,也拷問當下。現(xiàn)實中,許多領導干部研讀歷史經(jīng)典,看成敗、鑒是非、知興替,以求溫故而知新、彰往而察來。但也有一些人讀歷史,總跳不出帝王將相的“宮斗”、才子佳人的情仇,或是把歷史視為權謀術、厚黑學、潛規(guī)則等的大雜燴,在謀人不謀事、信權不信法等邏輯中越陷越深。對歷史的誤讀誤用,其為害之烈,甚至比輕視歷史更甚。
正如一部紅樓夢,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現(xiàn)各異,歷史也是這樣。然而,如果不相信“人心向背定興亡”的鐵律,何以透過風云變幻通古今之變?如果囿于個人私利的一畝三分地,又怎能理解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追求?所謂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讀史需要情懷,學史折射境界。通過歷史來尋求內(nèi)心信仰、明確前行方向,正是歷史素養(yǎng)的真諦所在。
未來學家阿爾文·托夫勒說: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,我們就將被迫重演歷史。歷史潮流,浩浩蕩蕩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越是剖析驕奢淫逸而敗政的教訓,就越能疾感今天反“四風”的迫切;越是反思蘇共長期停滯僵化的歷史,就越能增強深化改革的自覺;越是看清以權謀私、腐化墮落的長遠危害,就越能理解“三嚴三實”的要求。不管是涉獵歷史知識,還是把握歷史規(guī)律,只有秉持一顆公心、懷著一片赤忱,領導干部才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書中,讀出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的歷史擔當、讀懂“一枝一葉總關情”的民本情懷、讀透“執(zhí)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”的政治智慧。
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,也不是埋沒于故紙堆的故事。毛澤東同志說過,“讀歷史的人,不等于是守舊的人”。領導干部學習歷史,是為了創(chuàng)造新的歷史,重在以史資政、古為今用。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,具有歷史文化素養(yǎng),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,即想問題、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,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(jīng)驗和智慧,自覺按照歷史規(guī)律和歷史發(fā)展的辯證法辦事。比如,不追求一時顯績,多下打基礎、利長遠的苦功;不依賴個人主觀,多做察實情、匯民智的工作。“掌上千秋史,胸中百萬兵”,讀史要取其精華、去其糟粕,更要不讀死書、經(jīng)世致用,才能做到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。
有句話說得好: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,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。今天的中國,正處于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,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,到推進治理現(xiàn)代化的考驗,再到破解種種現(xiàn)實問題矛盾,各級領導干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,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。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,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(yǎng)分,不斷提升歷史素養(yǎng)、增厚歷史底蘊,我們就能在“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”中,寫下勿忘昨天、無愧今天、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4年07月04日 05 版)